大宗商品價格漸企穩 二季度市場表現有望改觀
2014年04月09日瀏覽次數:2757
作者:
來源:互聯網
隨著部分商品消費旺季到來,持續低迷的大宗商品有望好轉。據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的統計,進入4月份國內大宗商品市場漸顯企穩跡象,二季度大宗商品市場表現或較一季度改觀。
數據顯示,跟蹤八大行業最具代表性100種基礎原材料現貨市場價格表現的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到6日收于892點,較3月底的低點反彈了0.45%,該指數從去年12月中旬持續大跌以來首次顯示出企穩的跡象。
此前持續低迷的化工類商品的企穩跡象最為典型,據監測,4月份首周國內化工類大宗原材料商品最大周跌幅為2.3%,較此前數周的最大跌幅大為減收窄,整個化工市場周平均漲跌幅在持續的下跌后,也再度收漲0.16%。
生意社分析師張明表示,經過近4個月的下行調整,我國化工市場運行已接近了周期內的底部,到目前,多個產業鏈板塊集體出現觸底反彈的跡象,4月中旬到5月份國內化工行業將迎來檢修集中期,市場供應量減少,加上上游國際油價的高位震蕩,化工市場的反彈將具備可持續性。
在期貨市場上,4月份以來國內商品期貨平均價格也上漲0.8%,結束了今年一季度來連續下跌的態勢。此前由于經濟數據低于預期,加上市場對寬松政策退出的擔憂,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已連續4個月收跌,創下了2012年以來最長的月度連跌記錄。
“持續的市場低迷使商品市場無論是下跌的持續時間還是跌幅都創下紀錄,一方面是經濟增速放緩,大宗商品難逃周期性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市場的供需矛盾依然嚴峻,多數商品的需求未改觀,進口壓力不斷提升,包括煤炭、橡膠、鐵礦石的庫存持續高位,這也正是3月份多數商品價格下跌的直接原因。”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說。
盡管國內市場對較低的大宗商品價格更多持積極的態度,但作為制造業經濟的一種“晴雨表”,商品價格持續的低迷也可能使市場對經濟的前景預期轉為失望。
在分析人士看來,二季度,進入消費旺季或成商品市場擺脫低迷的一大“契機”。每年的4、5月份是國內有色金屬等產品的消費旺季,進入下半年則包括白糖、油脂等農副產品都將先后進入消費的旺季。
行業機構上海有色網的一項最新調研顯示,目前,95%的調研電線電纜企業預計4月份的訂單將保持平穩或穩步增長,作為制造業經濟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金屬銅,下游需求已逐漸改善。
與此同時,保稅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銅庫存也有所下降,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交割庫銅庫存較3月份中旬的最高位下降了近10%。“保稅區和交易所庫存下降是市場需求增加的一個積極信號。”分析人士指出。
“實際上,此前3月份下旬的商品市場表現已較上中旬有所改觀,到4月份,整個大宗商品市場雖難改頹勢,但企穩的跡象已越來越明顯,4月份市場將好于一季度,消費旺季的因素也有望使二季度的表現較一季度有所改觀。”劉心田認為。